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肱骨外髁骨折

发表信息

标准类型
指南
标准类型_描述
分类
诊疗
标题
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肱骨外髁骨折
关键词
中医病名
西医病名
肱骨外髁骨折
干预措施
中医药
干预措施_描述
资助来源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
指南编号
ZYYXH/T384-2012
旧版指南编号
指南注册号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制订方法
专家共识
制订方法_描述
归口单位
适用对象
不详
通讯作者姓名
通讯作者单位
通讯作者电话
不详
通讯作者邮箱
不详
年份
2012
原文附件
备注

其他-功能锻炼

治疗类别 第1页

类型
其他
类型_描述
名称
功能锻炼

其他-中药外治

治疗类别 第2页

类型
其他
类型_描述
名称
中药外治

其他-非手术治疗-手法复位外固定疗法

治疗类别 第3页

类型
其他
类型_描述
名称
非手术治疗-手法复位外固定疗法

适应症-严重Ⅰ型骨折移位或旋转移位;移位骨折,局部明显肿胀,影响手法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者;某些陈旧性移位骨折

治疗类别 第4页

类型
适应症
类型_描述
名称
严重Ⅰ型骨折移位或旋转移位;移位骨折,局部明显肿胀,影响手法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者;某些陈旧性移位骨折

证型-后期

治疗类别 第5页

类型
证型
类型_描述
名称
后期

证型-中期

治疗类别 第6页

类型
证型
类型_描述
名称
中期

证型-早期

治疗类别 第7页

类型
证型
类型_描述
名称
早期

方剂-肢伤三方

干预措施-方剂 第1页

疗法
方剂
疗法_描述
方剂
肢伤三方
处方来源
《外伤科学》
药物组成
当归、白芍、川续断、骨碎补、威灵仙、川木瓜、天花粉、黄芪、熟地黄、土鳖虫等。
用法及疗程
加减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下拉选择器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方剂-肢伤二方

干预措施-方剂 第2页

疗法
方剂
疗法_描述
方剂
肢伤二方
处方来源
《外伤科学》
药物组成
当归、赤芍、川续断、威灵仙、薏苡仁、桑寄生、骨碎补、五加皮等。
用法及疗程
加减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下拉选择器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方剂-肢伤一方

干预措施-方剂 第3页

疗法
方剂
疗法_描述
方剂
肢伤一方
处方来源
《外伤科学》
药物组成
当归、赤芍、桃仁、黄柏、防风、木通、甘草、生地黄、乳香等。
用法及疗程
加减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下拉选择器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中成药-伤科接骨片、接骨七厘

干预措施-中成药 第1页

疗法
中成药
疗法_描述
中成药
伤科接骨片、接骨七厘片
处方来源
用法及疗程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中成药-红药贴膏(气雾剂)外

干预措施-中成药 第2页

疗法
中成药
疗法_描述
中成药
红药贴膏(气雾剂)外贴、沈阳红药胶囊(片)
处方来源
用法及疗程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外治法(包括灌肠、熏洗、贴敷等)-

干预措施外治法 第1页

疗法
外治法(包括灌肠、熏洗、贴敷等)
疗法_描述
外治法
药物名称
药物组成
操作方法
早期可用双柏膏、定痛膏等外敷;解除外固定以后,可用上肢损伤洗方、海桐皮汤等熏洗。
疗程
注意事项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其他疗法-

干预措施-其他疗法 第1页

疗法
其他疗法
疗法_描述
其他疗法
药物名称
药物组成
部位
主经络
辅经络
主穴
辅穴
手法
频次
疗程
加减
操作方法
有移位的骨折在复位1周内仅做手指轻微活动;1周后逐渐加大指掌腕的活动范围;解除夹板固定后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,前臂旋转和腕、手的功能锻炼。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推荐药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其他疗法-

干预措施-其他疗法 第2页

疗法
其他疗法
疗法_描述
其他疗法
药物名称
药物组成
部位
主经络
辅经络
主穴
辅穴
手法
频次
疗程
加减
操作方法
Ⅰ型 肘关节曲屈90,前臂略旋后位,石膏托固定,4周后拆除石膏。由于伸肌的拉力,在固定过程中要警惕骨折再移位的可能。 Ⅱ型 在局麻或臂丛麻醉下屈曲肘关节,前臂旋前位,术者用拇指将骨折块向肘关节间隙推按,其他4指托住肘关节尺侧,另一手握伤肢腕部,屈肘909,轻轻向尺侧推,复位后再使肘关节外翻。复位后将患肘固定于微屈位,2-3周后再将患肘屈至90功能位,直至骨折愈合。 Ⅲ型 本型骨折的治疗要非常重视,如早期复位不当,将会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肘内翻与迟发性尺神经炎。复位时,术者用拇指叩压肱骨外髁骨折块,其余4指托住肘关节尺侧,另一手握伤肢腕部,屈肘900,使伤肢尺翻,先将骨折块推向肘内,再向肘关节间隙按压,使骨折块的骨折面对合近侧骨折面,再将肘关节外翻。透视复位情况,满意后将患肘以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于屈曲900或小于90,6-8周骨折愈合后拆除固定。 Ⅳ型 一般认为本型骨折需切开复位,但可以利用肘关节已脱位的机会,使得外髁骨块更容易复位,继而再整复关节脱位,也能达到复位目的。复位时,以拇指叩压肱骨外髁骨折块,其余4指托住肘关节尺侧,另一手握伤肢腕部,先将肘关节外翻,用力推压肱骨外髁骨折块及桡骨小头,同时挤压肱骨下段尺侧,肘关节脱位及骨折块可复位,骨折转为1型或1型。若复位用力不适,有可能转化为I型,则需按11型处理。
备注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推荐药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其他疗法-手术疗法

干预措施-其他疗法 第3页

疗法
其他疗法
疗法_描述
其他疗法
手术疗法
药物名称
药物组成
部位
主经络
辅经络
主穴
辅穴
手法
频次
疗程
加减
操作方法
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,取肘外侧切口,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,清除关节内血肿,辨明骨折块翻转移位的方向和移位程度,拨动外髁骨折块,并使其复位。复位满意后可采取粗丝线缝合或克氏针交叉固定,或用细小螺钉内固定,逐层缝合创口。将肘关节屈曲900,前臂中立位,石膏固定。粗线缝合固定的,4周后拆除石膏,进行功能锻炼。克氏针固定则于3周后拔出克氏针,继续石膏固定2-3周。 一般认为肱骨外髁骨折超过2周即为陈旧性。对于陈旧骨折的治疗,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。对骨折不愈合且有明显肘外翻者,应选择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;提携角过大影响功能的,则考虑髁上截骨术;有迟发型尺神经损伤的,行尺神经前置术。
备注
手术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,如延迟治疗,不仅手术操作困难,而且骨折块也难以准确对位。若为达到复位而广泛剥离骨块,还容易损坏关节软骨、影响骨块血供,导致不良后果。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
推荐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推荐强度
推荐强度_描述
推荐强度描述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
证据级别参照标准_描述
证据级别
证据级别_描述
证据级别描述
推荐意见
推荐药品
证据来源
类型 年份 样本量 证据级别 证据评价量表 得分
暂无数据

暂无数据

暂无数据